把“去”的政策轉化為“增”的機遇
★
需求側強調“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而供給側在于“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簡單的講,供給側改革分為4個層面,一是產業層面,通過價格調整、企業整合淘汰,優化產品結構,化解過剩產能;二是財稅層面,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優勢;三是宏觀調控層面,去庫存,消除供給制約;四是資本層面,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形成完備高效的金融市場。
★
產業層面的改革重點應該在于反壟斷與市場化定價機制推動方面,切實落實反壟斷法對于港口和航運企業的約束作用,進而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與創新基礎。破除限制公平競爭及民營資本依法進入港口、港口服務、航運及航運服務的各種限制,真正落實負面清單管理;逐步放開港口、航運環節的政府定價,完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通過鼓勵企業自發或行業協會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行業規范與標準體系,形成對于不規范企業的監管與約束機制。
財稅層面在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港口航運財稅發展環境,優化通行便利化水平。
宏觀層面在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與合理引導發展方向。增強對港口建設的統一規劃布局,避免過度投資與港口資源浪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強化對于跨區域港口一體化統籌協調,合理引導港口企業資源最優化利用。
資本層面在營造低成本低風險的金融環境。積極鼓勵政府、銀行、企業、行業協會、保險機構等參與,完善支持港口航運企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健全相關事中事后監管制度。
突破“坐地收錢”模式瓶頸
★
整體看來,相較其他行業,港口企業市值增長趨緩,其中不乏負增長。外貿不振,行業低迷,港口業高速增長時代不再,低速增長成為新常態。如何提高港口的盈利水平?從供給側看,既要“汗水經濟”,也要“智慧經濟”,在加快主業轉型的同時,實施金融戰略、“國際化”及“互聯網化”三大轉型戰略,打通全程物流服務縱向一體化產業鏈,推動港口從單一的吞吐量增長驅動,向復合型的多核驅動轉變,打造港口新增長極。
首先,擺脫地域限制,異地擴張,重拾增長。交通運輸部鼓勵有實力的港口企業通過收購增速較快的國內港口或者海外港口重新實現增長。例如,上港集團的長江戰略以及海外收購集裝箱碼頭、鹽田港/深赤灣跨區域收購曹妃甸碼頭和萊州港碼頭。
其次,向上下游產業鏈要利潤——貿易、物流、金融、保險。港口作為物流節點掌握重要的信息流,拓展至物流、資金流。港口企業可以脫離狹義港口區域擴展至廣義腹地,切入“腹地——港口”全程物流,實現物流覆蓋。例如無水港、水水聯運、陸地港等方式;同時,可以利用貨物集聚窗口的優勢以及倉儲資源開展金融貿易服務,實現資金流覆蓋,例如開展大宗品貿易平臺、大宗品交割平臺、擔保貸款等。
還有就是,回避產能過剩,綜合利用岸線資源發展港口地產。目前我國港口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如果港口企業再進一步擴大產能將會加劇過剩,因此港口企業應針對有限的岸線資源,綜合開發。
調整效應 從源頭向外延伸
業內專家分析,由于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港口需求增速放緩;港口能力不斷改善,港口間的距離持續接近;港口集疏運體系不斷完善,港口服務范圍不斷擴大等原因的影響,我國港口發展面臨一定的問題。如,一些地方岸線出現低效利用的問題。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深水岸線占而不用、多占少用、深水淺用、貼岸使用和碎片化使用等現象。一些區域出現無序競爭的局面。既存在大型港口企業濫用優勢地位限制中小港口企業進入的現象,也存在港口企業間惡性競爭、壓價競爭的現象。
因此,從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角度來看,港口資源整合的目的應是保持港口能力適度超前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港口資源,并防止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等低效行為??陀^上,有效的港口資源整合也有利于港口企業服務水平的提高和經營績效的提升。
目前較為成功的港口資源整合較少涉及地方政府間的利益平衡。比如廈門集裝箱碼頭的資源整合,由于處于同一市場區域內,涉及地方利益較少,主要是企業間的利益平衡,整合共識容易達成。而河北省港口資源整合,由于地方政府利益層次多、關系復雜,至今仍然處于摸索階段。
未來港口資源整合,加強政府間協調仍是重中之重,解決好港口資源整合中地方政府利益不一致的核心矛盾。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對于跨區政府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有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比如在產業轉移、企業搬遷過程中對于企業稅收的重新分配,保證遷出地稅收水平不變,同時在新增稅收部分考慮相關政府的分成機制等。同時,加強完善統計調查制度和信息化建設,為有關制度設計提供準確依據。對于港口資源效率情況,例如單位岸線吞吐量、效益等指標應動態跟蹤,作為決策的依據。并且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工作,為資源整合做好制度保障。(轉載自《長江港口》)
關于作者